作者: 种聪 亓浩
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。近年来,我国乡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。作为世界农业强国,德国在有机农业、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,以及工农良性循环互助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,对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。
德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,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。在有机农业起步初期,德国针对生态农业发展高投入、低产出的特点,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企业进行生态补偿。同时,德国也长期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,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业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为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,德国提出“农业4.0”战略,并于2015年发布了《农业4.0:数字化农业的未来》白皮书,有效推动了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。此外,德国电信、德国农机制造商科乐收等知名企业合作研发数字农业方案,以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精准衔接和高效管理。
德国强调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,同时也着力扶持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。德国把农产品的生产、收购、加工、储运和销售各环节作为完整的产业链,促进各环节的有效衔接,形成了高效的产业体系链条。而农业的高度机械化、农产品的标准化以及健全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等,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据统计,德国有25.9万家农业企业,构建了由合作社联盟、农民联合会、农业联合会和农业协会等组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同时,各经营主体既能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、补贴资金等支持,又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。
此外,德国也十分注重农民实用技能培训。由于农业技术更新快,农业从业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新技术。为此,德国相关部门会定期组织农民培训,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,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。培训合格后,主办方还会向学员颁发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。
德国农业发展历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农业的发展趋势。生态化与特色化是国际农业的发展方向,乡村产业正向着数字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。未来,随着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,产业发展的质量和结构也将得到优化提升,进一步助力乡村产业协同发展。
德国农业发展历程为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如下启示:
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需促进要素流动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。推动绿色农业、生态农业发展。拓展产业功能边界,促进产业优势互补,在乡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、娱乐等新业态,促进产业融合发展。
实现乡村产业智能化,需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。发挥顶层设计者与规划者的角色,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,制定发展路线图与时间表,加强数字农业发展的规划、引导、协调与制度保障。重视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,建立“产学研”合作机制,促进数字技术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取得长足进步。
推动全产业链升级,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格局。强调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,推进加工的提质增效。重点关注粮食、油料、果蔬等重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。强调农产品流通高质量发展,健全物流配送体系,重点关注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,以及发挥农村电商销售作用。
注重乡村人才引育,提升农民素质。人才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,要坚持引育并重,既要加强乡土人才培育,如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,也要加强乡村人才引进,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。
(作者单位: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、南京农业大学)